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

肉卷中的律師

「堂之上下,見律師貌美,恆寄駭。」

Romeo & Juliet民國時期的中譯本,叫《鑄情》,鑄成大錯的鑄,沒有比這更信、達、雅的譯名。這部悲劇悲在哪裡,不是有情人不成眷屬,而是個人對抗當時社會制 度和家族宿命的無力感。人貴自立。那時的歐洲貴族青年不用工作,無法自力更生,只能任由命運擺佈,若不殉情,就要殉「己」。所以,能活在一個相對自由的資 本主義社會,而且有工開,是值得感恩的。

翻譯家林紓的文筆古雅流麗,用字精煉,書名全是兩個字。E.g. The Tempest譯作《颶引》。King Lear譯作《女變》,顧名思義,不用多說。

《威 尼斯商人》是莎士比亞成熟期的傑作,探討金錢與人性的利害關係,人物塑造得立體,個人認為是莎翁最有深度的喜劇。林紓的中譯本名《肉卷》。「情義值千金」 這種老掉牙的ideal誰不會說;若然一個人不斷受著殘酷現實的沖擊、在利益和情義掛鉤的大趨勢下,仍保留真誠的權利,依然有情有義,這就有點意思了。

故 事講主角Antonio為好友Bassanio向猶太人Shylock借錢作擔保人,被仇家Shylock陷害,簽了份說明若不在限期前還債,就要割一磅 肉的合約。古代的insolvent bond可以附帶這樣嚴苛的條款嗎?套用在現今社會,倘若法律規定所有負債者都要割肉還債,也許不會發生雷曼債券等悲劇……

Antonio沒看清條款細則就買下這張「肉卷」,天有不測之風雲,他的商船遇險,金錢週轉不來,一場借貸糾紛在法庭上演。幸好Bassanio之妻Portia「便服為侓師」上庭為Antonio辯護,最後成功令Antonio免受割肉之苦。

「肉 卷中的侓師」是林紓的美化版,林紓形容她「舉國艷其色」,是一個集美女、「賢妻」、超人於一身的奇女子。在原著The Merchant of Venice 入面,Shakespeare 沒有在Portia的 “beauty”上著墨太多。英文版的Portia沒那麼賢淑,善良中有點狡黠,幸而用在正途。她的特別之處是wits and humour。Portia對脫險的Antonio說: “Because you are so dearly bought, I shall so dearly love you.”(我譯:「我會好愛你,因為你太貴」)

Shakespeare筆下的Antonio很adorable,林譯本的安東尼同樣「儁俠忼爽」(handsome, wealthy, generous),是靈魂人物,令整個故事發展到「公義」(Justice)的層次,否則,它只會淪為一個庸俗的愛情故事;不對,是騙情故事。

Antonio 和Bassanio的關係撲朔迷離,疑似「基」情。其實莎翁想表達的不是同性戀,而是一種超越愛情的愛- “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”。也許這位大文豪不想觀眾誤用愛情觀去理解他理想中那種sublime的LOVE,所以安排兩名男角,而非一對男女去演譯這種感情。兩男談 「情」對白是全劇最精彩的,充滿對錢和對情的反思,比一般男女的sweet talk寫實(realistic)。

Bassanio:
I owe the most, in money and in love,
And from your love I have a warranty
To unburden all my plots and purposes
How to get clear of all the debts I owe.


Antonio:
You know me well, and herein spend but time
To wind about my love with circumstance…


有趣的是,譯成中文後,原著人物宣之於口的love,變成劉關張式 的兄弟之義。Antonio, Bassanio和Portia演變成西洋版的風塵三俠。義有「公義」、「俠義」和「道義」之分。「仗義每多屠狗輩,由來俠女出風塵」中的俠義精神不只東 方獨有,西方亦有knight errands的傳統。Portia 和Antonio本無半點交情,救他是出於俠義;當然,嫁狗隨狗,她不得不這樣做。Bassanio在故事開端看來是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dog- eat-dog man,後來見兄弟/知已/好友(whatever)落難,沒有棄之不顧,當中有一份道義。

錢債易清,情債難還。Bassanio到最後點還呢?他這樣對即將代他割肉的soulmate說:
I am married to a wife, who is as dear to me as life itself;
but life itself, my wife, and all the world,
are not esteemed with me above your life;
I would lose all, I would sacrifice all to this devil here,
to deliver you.'


士為知己者死,他真正要deliver的,其實是自己。

Antonio 何以與Shylock結下如此深仇大恨,以致Shylock要置他於死地? 原來他過去曾在言語上對Shylock不敬。Shylock設局害Antonio似乎為洩憤多過為錢。結局是,一場金融危機得以解決,一個靈魂被自我救 贖,一對仇人願意放對方一馬,雙方沒再糾纏下去。So, it is a happy ending.

冤冤相報何時了。唯一能化解仇恨 的是瞭解。瞭解不等於認同,至少可避免無謂的誤會和紛爭。我們的社會傾向將人歸類和標籤(label),很少人懂得將人視為一種不斷生長、發展、更新的有 機生命體(organism),有無限的可能性。人總渴望被瞭解,而非被批判,問誰有資格去判?